王子曰:“齐有鲍叔.……知贤,智也;推贤,仁也;引贤,义也。有此三者,又何加焉?”能“智仁义”兼具,古今罕见,孔子对鲍叔牙的评价是相当高的,原因就是他推荐了管仲这个大贤。可是管仲在临终前却反对齐桓公推荐他接替自己任齐相,可这何尝不是对耿直刚正的鲍叔牙的保护呢?只要心灵相通,何须美言推荐,这再次显出管鲍之交的难能可贵啊。
提到鲍叔牙,人们自然联想到“管鲍之交”的成语和“管鲍分金”的故事,他最为世人称道的是辅佐齐桓公归国执政后,向齐桓公推荐欲杀之而后快的管仲为相,为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一举奠定了基础。而早年屡屡受大恩惠于鲍叔牙的管仲在临终前,却反对推荐鲍叔牙接替自己为相,则让人很不理解,王子看来,这何尝不是心灵相通的生死之交对耿直刚正好友的保护呢?
鲍叔牙(?—公元前644年),姒姓,是安徽颖上人,也被称为“鲍叔”、“鲍子”,名叔牙。他是春秋时期齐国大夫鲍敬叔之子,因为父亲敬叔仕齐的采邑在鲍,故为鲍氏。
如果不是少时就深交了解和帮助管仲,经历各种曲折成功推荐管仲为齐相,成就齐国霸业,鲍叔牙即使做出了一番业绩,只是不可能像历史上这样波澜壮阔,令人心潮澎湃了。
管鲍之交贵在举贤不妒,托命知己。按照管仲自述:“吾始困时,尝与鲍叔贾,分财利多自与,鲍叔不以我为贪,知我贫也。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,鲍叔不以我为愚,知时有利不利也。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,鲍叔不以我为不肖,知我不遭时也。吾尝三战三走,鲍叔不以我为怯,知我有老母也……”
鲍叔牙出身贵族,对当官不感兴趣,但听了管仲劝说,去当了公子小白(齐桓公)的老师,竭力辅佐。当齐国王室内乱时,鲍叔牙和管仲各为其主,同时从流亡的地方奔赴回齐都争夺王位,管仲亲自射了公子小白一箭,小白诈死才得以活命;公子小白即位为齐桓公后,鲍叔牙婉拒了齐相之位,却力劝桓公用管仲为相,并对鲁国用计诱送回管仲,齐桓公果然具备成为霸主的气量,不仅原谅了管仲辅佐过自己对手,还原谅了他一箭之仇,拜管仲为相,称为“仲父”,由此成就霸业。
鲍叔牙推荐管仲代自己为相是真诚的,他对齐桓公说“臣幸得从君,君竟以立,君之尊,臣无以增君。君将治齐,即高傒与叔牙足也;君且欲霸王,非管夷吾不可。夷吾所居国,国重,不可失也。”坦诚地表示管仲对霸业是不可替代的,显露出为齐国霸业筹谋的胸襟和气度。
鲍叔牙的谦让更赢得了齐桓公的信任,任命他做了大谏,他继续发挥自己知人善任的特长,委派曼子、高子、国子、隰朋、宾胥和弗郑等贤臣管理各项事务,都井井有条,还建立了选贤用能各种考核制度。
管仲临终前却反对鲍叔牙接替为相,他对齐桓公说:“鲍叔牙善恶过于分明,夫好善可也,恶恶已甚,人谁堪之?鲍叔牙见人之一恶,终身不忘,是其短也。” 管仲进一步分析说:”鲍叔牙为人廉洁,做清官可以,做宰相不行。能力比他低的,他不放在眼里,谁犯错误,他知道了,终身不忘。他掌管国务,不当和事佬,上不讨好君心,下不迎合民意。这样下去,要不了多久,就会得罪您啦!“
管仲对鲍叔牙的性格真是知根知底,古人说”宰相肚里能撑船“,说的是为相之人度量要大,要有容人之量。而鲍叔牙是正人君子型的官员,干事过于较真,不会圆滑做人,为相后必会得罪众大臣,对朝廷的团结不利,鲍叔牙对管仲不推荐他的做法坦然理解,毫不计较。齐桓公四十一年(公元前645年),短暂地当了一年国相后,于公元前644年病逝于任上,离管仲去世仅一年。
王子曰:鲍叔牙,异于常人的风骨是极为罕见的。对于身上“毛病”多多,自私贪财、多吃多占、胆怯怕死、临阵脱逃,在常人眼里“不仁不义”的管仲,鲍叔牙把他当成“国之瑰宝”不离不弃,被占尽便宜而甘之如饴,在贫贱中伸出援手,在危难中救于水火,在辉煌时欣赏如常,可以共患难,也能同富贵。这不仅是长久间朋友情感的作用,更是胸襟天下的追求使然,这不仅是个人对于得失淡然的贵族精神,更是为公为国挺身护贤的政治自觉,不拘一格举人才,不计前嫌用人才,事业才能不断发展,希望出现更多这样的千古佳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