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子曰:“慨然揽辔志澄清,一激谁知党祸成。母子可怜终死别,庶几广孝在扬名。”意气风发、登车揽辔,志在”澄清天下“的汉代范滂,终于没能躲过”党人“诬陷之祸,与母亲和儿子的诀别话语令人悲从中来。司马光评论”汉末政治虽然腐败,而风俗并不糜烂“是因为有范滂这样的清节之士啊。
据说在苏东坡年少时,母亲教他读《后汉书·范滂传》,苏东坡就立志成为范滂那样的清廉正直之人。
范滂 (137-169年),字孟博,汝南郡征羌县(今河南漯河市召陵区)人 。东汉时期大臣、名士,是时称”江夏八俊“之一。他年轻时正直清高有气节,被举荐为孝廉、光禄四行(敦厚、质朴、逊让、节俭),迁光禄勋陈蕃的主事,后受到太尉黄琼征召,迁汝南(宗资)郡功曹。 延熹九年(166年)受到诬陷获罪下狱 。经过审判之后,释放回乡 。建宁二年(169年)再次被捕冤杀去世,时年三十三岁。范滂生命短暂,且职位不高,然而名望很大。这都归于他在除奸除恶上奋不顾身的勇气、挑战权贵的大义和他视死如归的气节。
范滂年轻时受命到灾区冀州巡行,他登上马车,手执缰绳,昂首挺胸,极目四方,显现出天降大任于己、誓欲澄清天下的气魄,从此,"登车揽辔""慨然澄清"的成语流传在中华文化之中。当地的太守、县令听说范滂要来,自知并不清白,纷纷解下官印、脱下官袍,落荒而逃。
不久,皇帝下令朝中三府属官检举问题官员,范滂一连弹劾了二十多个刺史和享有两千石俸禄的高官,毫无顾忌。尚书见范滂弹劾这么多,疑其存有私心,便派人质询。范滂回答说:"我听说农夫除掉杂草,庄稼一定茂盛;忠臣铲除奸人,仁义正道才能清平。要是我说的有不合事实的,甘愿接受严刑处死。"上级才不再质问他。事后范滂还是难抑义愤,毅然辞官走人。
太守宗资聘他到郡府中担任功曹,放手把政事交给他处理。范滂力主严厉整治吏治,将行为违背孝悌道义的人统统罢免,大力举荐社会底层节操突出的人。他自己的外甥李颂,是公侯家族后代,但是名声很坏,靠宫中关系,找到宗资任命为官,范滂压下任命不征召他,宗资很恼怒,但最后也无可奈何。
因而郡中中层官员以下,没有一个人不怨恨他。于是把范滂任用的人称为"范党"。以至于到了延熹九年(166年),被牢修诬陷指控"党人"结党,范滂被关入狱。狱吏准备拷打犯人,范滂因同囚的“党人”体弱,请求让他先受刑,和同郡人袁忠一起争着去挨毒打。在狱中范滂仰天长叹说:"古代的人遵循善道能为自己求得更多幸福;今天的人遵循善道却使自身陷进死罪。我死之后,希望把我埋在首阳山边,我上不辜负皇天,下不愧于伯夷、叔齐。"
永康元年(167年),审判结束后范滂等人被释放回乡,临别京师时,汝南、南阳的士大夫来迎接他的车子有几千辆,范滂却悄悄地回到乡里。
建宁二年(169年)汉灵帝又大批诛杀党人,诏令紧急逮捕范滂等人。传诏的督邮吴导来到县中,抱着诏书,关闭驿馆,趴在床上哭泣。范滂听了说:"一定是为了我啊!“立即去监狱投案。县令郭揖大惊,出来解下官印绶带要一同逃跑,说:“天下大得很啊!先生为什么来到这里?“范滂说:”我死了祸患才能终结,哪敢用自己的罪来连累您,又让老母流离失所呢?“
当母亲前来诀别,范滂对母亲说:"弟弟仲博孝敬老人,能够供养母亲,范滂跟随龙舒君(范滂父亲)命归黄泉,我们生死存亡各得其所。希望母亲大人忘掉不能忍受分离的深情,不再增加哀伤。"他母亲说:”你现在能够与李膺、杜密齐名,死了又有什么遗憾!已经有了好名声,又还想要长寿,能够兼得吗?“范滂跪下接受母亲教诲,叩头两次和母亲告别。范滂回过头对他儿子叹气说:”我想让你作恶吧,但恶事不应该做;想要让你行善吧,但我就是不作恶的下场。“路上的行人听了,纷纷流泪,范滂死时年仅三十三岁。
王子曰:范滂胸怀”澄清天下之志“,但在东汉中后期的乱世,宦官专权、朝政腐败,正不胜邪,他疾恶如仇、胸怀坦荡,刚正不阿、任人唯贤,但不被当时的社会所容,最终遭奸佞所谋害。但是他留下的”澄清天下之志“激励一代又一代的正直人士去追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