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>> 正文
第118课:赴死三太史 秉笔书汗青
作者:王冬老师廉洁课     发布时间:2022-05-16     信息来源:      阅读次数: 【关闭】

王子曰:古往今来,朝堂之上,廉者难、诤者更难,而在死亡威胁下坚守真理难上加难,对历代史家而言,秉笔直书本是天经地义之事,但权力挤压真理却又是家常便饭,历代史家对此屡屡抗争,付出巨大代价。中国古代曾经出现过齐太史三兄弟先后自愿赴死,只为在史书上写下一句真话的故事,这是一次史家集体的舍生取义,中国历史文化的天空因其而增色、因其而增亮。

在中国古代,担任国家的史官曾有着父子相承,兄弟相继的传统,持续了相当长一段时间。现在的人可能很难想象,他们为了给后世留下一部真实的历史,付出了多大的代价,遭受了多少厄难?司马迁的遭遇老少皆知,他在《报任安书》中的自述,让人潸然泪下,他发愤著成的煌煌巨著《史记》被称为“史家之绝唱,无韵之离骚”,光照中华千秋,而在此之前的春秋时期,他的前辈为了在史书上留下一句真话,前赴后继,慷慨赴死,宋代文天祥的《正气歌》里讴歌的“在齐太史简,在晋董狐笔。”就引用了这个典故。

春秋时期的齐国庄公与大臣崔杼的妻子私通,愤怒的崔杼设计杀死庄公,把他剁成肉馅,立庄公的异母弟杵臼为君,号齐景公。崔杼也自封为相国,专断朝政。可是他对自己的弑君的事实十分惶恐,特别担心被史官记录在史册上,留下千古骂名。于是他就将专管记载史事的齐太史找来,先装作很和气地样子说:"那昏君已死,你准备怎么记录啊?我希望你写他是患病而亡。如果你按我说的意思写,我一定厚待于你。如若不然,可别怪我不客气!"说罢,崔杼又换了付嘴脸,拔剑在手,杀气逼人。齐太史抬头看了看崔杼,不慌不忙地拿起竹简,提笔而写。写罢,将竹简递给崔杼。崔杼接过竹简一看,上面竟然写着"崔杼弑其君!" 崔杼大怒,挥剑杀死了不知抬举的太史,销毁了竹简。

按当时的惯例,史官是世袭的。接着,崔杼又召来太史的二弟说道:"你哥哥不听我的话,我已杀了他。今后,由你来接任太史之职。现在我命令你写庄公是病死的,不然,那就是你的下场。"他指着太史的尸体恶狠狠地说。本以为太史的二弟会害怕他的淫威而听从他的命令。却见太史二弟平静地摊开竹简,也提笔写道"崔杼弑其君。"崔杼怒不可遏,又拔剑杀了太史二弟。

之后,他又将太史的三弟召来,凶狠地说:"你两个哥哥都已经死了,难道你也不爱惜自己的生命吗?如果改变写法,还能有一条活路。"没想到太史的三弟也是非常平静的回答:"按照事实秉笔直书,是史家的天职。如果我失职,还不如让我去死。杀人只能表明你的残暴,我不写,天下人也会写,你杀再多的人,也改变不了这个事实。"结果依旧在竹简上照直而书。崔杼一看还是写的"崔杼弑其君",气得七窍生烟,咬牙切齿,恨不得立刻把太史的三弟碎尸万段,但最终怕惹起众怒,不可收拾,只好强压怒火放了太史的三弟,并任命他为新太史。

在回家的路上,这位新任太史遇到了正抱着竹简急匆匆赶来的南史氏,就问:“这么慌张干什么去?”南史氏说:"我以为你们兄弟都被杀死了,担心没人如实记载这件事,所以赶紧拿着书简来准备接替你们写这事儿呢。"新太史说已经如实写了,南史氏还不放心,非让这位第三任太史把记录的竹简打开给他看,只见上面赫然写着这样的话:"周灵王二十四年,齐庄公六年,春三月乙亥,崔杼弑齐庄公光于其府……"南史氏这才放心离去。

《左传》用寥寥数言把这一历史画面记载了下来。大史书曰:崔杼弑其君。”崔子杀之。其弟嗣书而死者,二人。其弟又书,乃舍之。南史氏闻大史尽死,执简以往。闻既书矣,乃还。

一个官员要想守住廉洁一般只是和自己的私心对抗就可以了,而史官要想写下真实的历史,要对抗的太多太多,人们往往认为“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“,而不知史家自有“有一分史料说一分话,七分史料不说八分话”的坚守。齐太史三兄弟就是中国古代史官中的杰出代表,为了真理甘愿献身,不畏强暴,前仆后继,秉笔直书,为后世留下了信史。这难道不值得后世者在捧读历史时深思,在现实世界里笃行吗?